第一章 临川神童的觉醒(1021-1042)一、赣水之滨:北宋士大夫的摇篮公元1021年冬,江西抚州临川县上顿渡镇,寒雾笼罩着青石板铺就的官道。
这里是赣江支流宜黄河与抚河交汇处,千帆竞发的商船与载满瓷器的牛车,勾勒出北宋景德年间特有的繁荣图景。
临街的"王氏书斋"内,炭火盆噼啪作响,三岁的王安石化名"麟儿",正踮脚抚摸父亲王益案头的《贞观政要》。
这一幕恰被推门而入的茶商周大富撞见,他在三十年后的笔记中写道:"王氏幼子目如晨星,抚书册若遇故友,此子必非凡品。
"王益时任临江军判官,虽只是从八品小吏,却因主持修缮袁州大堤而名动江右。
他效法范仲淹"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"的为官之道,家中常设"寒士宴",邀落第秀才与市井商贾共论时政。
这种开放的家风,如同春雨浸润着少年王安石的思想土壤。
某次宴席上,听闻父亲与茶商讨论"榷茶法"弊端,十岁的安石突然插话:"若废专卖而行税引,则官民两便。
"惊得宾客打翻茶盏,王益却扶须大笑:"吾儿当为天下立法度者!
"二、阿房宫赋与漕运血泪十四岁那年的惊蛰夜,临川城笼罩在绵绵春雨中。
王安石伏案抄录杜牧《阿房宫赋》,当写到"灭六国者六国也,非秦也"时,狼毫突然折断,墨汁溅污了宣纸。
这个瞬间被后世史家反复诠释——究竟是少年对盛衰之理的顿悟,还是冥冥中预见自己将要面对的王朝困局?
翌年秋,王益调任江宁通判。
举家沿赣江北上时,少年在万安十八滩目睹终生难忘的场景:数百纤夫匍匐在嶙峋礁石间,古铜色的脊背在烈日下渗出血珠。
船工告诉他:"这些多是荆湖路水灾流民,官府征发纤役,每日工钱仅三十文,不及粮价之半。
"多年后,当王安石在《感事》诗中写下"丰年不饱食,水旱尚何有"时,眼前仍会浮现那些被绳索磨破的肩膀。
三、金陵岁月:从诗赋神童到经世学子在江宁夫子庙的棂星门下,十五岁的王安石展现出惊人天赋。
他独创"三余读书法"——晨起读经、午后习史、夜阑研诗,每月用坏的羊毫笔竟达三十支。
某日授《孟子
最新评论